子午谷戰術是魏延針對北伐提出的計劃,<<三國志.魏延傳>>裡記載為『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又引用<<魏略>>補充註釋『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週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來說明魏延『與亮異道會於潼關』的計劃內容。

 

  光就這一段記錄來看是無法說明子午谷戰術的全貌,因為裡面少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曹魏的部隊。看諸葛亮的歷次北伐,總會有一支曹魏的部隊出現在他面前跟他作對: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

『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

『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三國志.諸葛亮傳>>

因此必須從原文逆推把資訊補齊,才能夠得出完整的子午谷戰術,因此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從原文「找出」這支「消失的曹魏部隊」。從『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這一段來看,這支部隊已經不在長安城裡了,這支曹魏部隊的動向可以從『而公從斜谷來』這句得到解答。這裡的「公」指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當然不可能是帶著家人眷屬跟旅行團一樣去觀光的,而是帶著蜀漢大軍進行北伐;「消失的曹魏部隊」在魏延的戰術想定裡,採取的行動就是去斜谷對抗諸葛亮率領的蜀漢主力。

 

  看到這邊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你這麼肯定曹魏一定會有一支部隊去對抗諸葛亮率領的主力?」答案就上面提到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記載的歷次北伐曹魏的應對方式,曹魏決策階層甚至到了諸葛亮的後繼者姜維北伐時,也是一樣:

『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

『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

『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

--<<三國志.姜維傳>>

從這幾段文字的描述,曹魏對蜀漢北伐的應對方針就是不管是從斜谷來也好,出散關、出石營,絕對是派一支部隊出去截堵,而不是在長安據城而守。如果用真正發生的北伐來說明,這支「消失的曹魏部隊」就是由曹真率領,跟趙雲、鄧芝對峙的部隊。

 

  有人會就『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但是從漢中到長安根本不是十日就能抵達;或者提『與亮異道會於潼關』說漢中根本無法直抵潼關,要怎麼在潼關會師等等的,就把子午谷戰術批評得一文不值,那就太拘泥於字句而偏離正途。因為<<魏略>>是魏國人寫的,裡面關於身為蜀漢將領的魏延有錯誤記載也是正常。<<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有一段『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的文章,也就是俗稱的<<後出師表>>就有提到『喪趙雲』。可是推敲前後文『十一月,上言曰』『於是有散關之役』,可得知這是寫於蜀漢建興六年(西元228),可是實際上趙雲是死於蜀漢建興七年(西元229)。陳壽同時載明這段文章在諸葛亮集是沒有的,出處是吳國張儼的記載。可見寫別國的狀況有誤差是正常的,所以不該光憑<<魏略>>的記載就任意判斷魏延的子午谷戰術根本行不通。

 

  綜合上面各點,完整的子午谷戰術應該是這樣呈現:

                行軍路線一

 

 

 最後交待一下「消失的曹魏部隊」的下場,答案就在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這句話裡。魏延認為曹魏的部隊得到魏延已經率兵打到長安消息後會陷入進退兩難、軍心不穩的情況,諸葛亮指揮的蜀漢主力部隊不管是發生會戰或者在曹魏部隊撤回長安的途中進行追擊,都會把對方打得全軍覆沒,所以才會只著眼在比東方相合聚』這批來自洛陽、許昌的曹魏增援部隊。

 

arrow
arrow

    Lan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